涵盖五大方面18条举措 四川为中小微企业增信融资“铺路搭桥”

发布时间:2025-08-07|来源: 信用四川 |浏览次数:173|专栏: 省级动态 分享到:

日前,省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印发《关于健全中小微企业增信制度 进一步推动解决融资有关问题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在国家既有政策基础上,着力健全金融端、政府端、企业端、社会端“四端”协同增信模式,进一步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有关问题。《若干措施》从加大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健全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目标的增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撬动支持作用、引导小微企业强化自身信用建设、积极营造优良宽松社会信用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18条具体措施。
  加大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方面,一是有效提高信贷供给。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强化政银企精准对接,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扩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二是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优化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整治金融领域非法中介行为,规范助贷机构收费。三是进一步细化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度政策。保护尽职信贷人员敢贷、愿贷的积极性。四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引导金融机构为因阶段性政策调整而暂缓上市的中小微高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质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规范成长后到北交所上市;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不断提升面向小微企业的规范培育;鼓励创投基金投资初创及成长型企业。五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巩固完善银行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发掘培育首贷户,做好小微企业贷款到期接续支持,优化信用贷款产品,创新服务与产品。依托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省融资信用基础服务平台,更好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推广便利贷款模式。六是充分利用信用信息资源。金融机构要加强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应用,积极参与“信易贷”等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结合各类数据优化服务。实施企业 “创新积分制”,推动企业积分评价结果与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共通共享共用,高度重视数据安全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
  健全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目标的增信制度方面,一是完善担保保险增信。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增信并补贴融资担保费;健全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鼓励多种保险方式提升企业信用水平;建立“担保+保险”双增信模式并按约定比例分担风险。二是开展重点行业特色增信。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用好现有增信政策,围绕我省15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重点中小微企业增信名录库并动态更新推送至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为金融机构授信提供依据;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为特定地区重点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三是支持园区企业打包增信。探索对园区推荐的有潜力但抵(质)押物不足的企业开展打包增信服务,形成多方风险共担机制,鼓励银行机构在合法合规等前提下提供低门槛、低成本信贷支持,提升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撬动支持作用方面,一是用好用活省风险补偿资金池。发挥其功能作用,分设专项贷款子产品,优化天府系列产业贷矩阵,采取“政银担”分险模式,强化政策协同。二是强化融资担保分险激励。实施增量降费奖补政策,财政对融资担保机构给予补贴支持,引导其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三是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包括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用好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助力小微企业融资。
  引导小微企业强化自身信用建设方面,一是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各地各部门需指导帮助小微企业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真实反映企业状况,提高财务管理和决策水平。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推动小微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参与技术研发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积极营造优良宽松社会信用环境方面,一是赋能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建立包含多维度信息的企业信用画像主题库,推动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与“天府易享”平台对接,提供各类企业信用信息支撑。二是推行信用承诺和动态评价。鼓励中小微企业主动作出信用承诺,推行“六型”信用承诺制并将履行情况纳入信用记录。优化中小微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机制,完善动态信用评价模型,定期更新企业信用画像并对评价波动大的企业进行风险提示。三是实施差异化监管。开展中小微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并划分A、B、C、D四级,推动信用抽查事项和监管措施协同,对不同等级企业分别采取“免申即享”、“一对一”辅导、重点监管、严格监管等差异化措施。四是完善信用修复机制。落实国家信用修复制度,依法依规为小微企业主动修复失信信息提供帮助,支持其重塑信用、恢复活力。